体育公益工作坊:让所有师生走上运动场

2024-07-14 18:49:05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体育公益工作坊:让所有师生走上运动场“Come on,向前走!”50多位师生正跟着台上的老师跳健身操。大家肢体伸展、尽情舞动、挥汗如雨,老师大声喊着动作口号,脸上的笑容向师生传递着运动的快乐。

  羽毛球场内,“嘭嘭嘭”的接球声络绎不绝,夏欢老师走上前去,一一示范指点,这可是“世界冠军”级别的示范教学,大家都认真听、仔细学。

  南校区大操场的形体房内,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游桠茹正在跟着老师做拉伸运动,这是她第五次来练习,早已不像一开始那么局促了。回想起来参加健身工作坊课程,她坦言:“我跟直播练过一段时间毽子操,但是一个人没意思,在工作坊里,我认识了好多喜欢运动的小伙伴,大家一起运动,开心多一百倍!”

  “大家能主动来健身,说明我们的这个课还是很有吸引力的”,健美操项目组组长黄嘉老师说,从“试一试”到“主动来”,体育学院觉得他们的坚持没错。

  其实这个体育公益工作坊的兴起,不是偶然。早在疫情管控期间,体育学院谭勇老师开设的线上八段锦课程,在B站播放量超过5万,“八段锦”云竞赛和“乐练体育达人”云大赛吸引2万余人积极参与,制作了12期线上居家体育锻炼短视频,反响良好。同时,体育学院在财院校区召集了体育专业的研究生,开设线下课间操,带领大学生们动起来,上千名学生参与了财院校区的课间操训练。

  这些在特殊时期开展的课程,成为了体育公益工作坊的一个雏形。课程结束后,不少师生呼吁,“大家一起运动太开心了,今后还有这样的活动吗?”“除了八段锦,还有其他课程吗?”“今天练得膝盖痛,有没有体育专家来个专题讲座?”师生呼声高,体育学院下定决心要把“公益体育”坚持做下去。

  体育学院院长王祚亮表示,随着全民健身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体育促健康”已经成为越来越多师生的共识,体育公益工作坊也应运而生。

  尽管师生们和体育学院已经心照不宣地达成了“体育促健康”的默契,但是工作坊的成立之路,仍不容易。

  体育学院老师们在各自的领域都是佼佼者,专业相关却各有不同,于是学院将专业关联度较高的教师组成一个项目组,成立了篮球项目组、排足橄项目组、乒网羽项目组、田径游泳类项目组、民传武术类项目组、难美项目组等6个项目组。老师们根据自己的专业,贡献相关的公益课程,每周一次课,课程丰富,却不重复。

  记者在其中的一份课程表上看到,民传武术类项目组囊括了跆拳道自卫技术、自由搏击、中国式摔跤、太极、八段锦、功夫扇、女子拳击等,由易到难ag真人、种类丰富,基本满足了师生们对于民族传统技艺的“想象”。负责散打课程的戴周来老师表示,一周一次散打练习,很合理,师生们练习起来也会更加有兴趣,容易坚持。

  框架已经搭好,如何往里填入“师资”呢?体育学院考虑了两类人群,一类是专业教师,一类是体育专业研究生。这两类人群的共通点,是“高水平”。国际健将、国家健将、国家级裁判、国家一级运动员、省级冠军纷纷出动,为工作坊“添砖加瓦”。

  刚刚开课的羽毛球公益工作坊,令40多位师生受益匪浅。指导他们提升羽毛球技术的,正是“世界冠军”夏欢老师,只见她双膝微屈,右臂往前一甩,一个高远球在空中画出了漂亮的抛物线。

  夏欢也喜欢和羽毛球爱好者们一起交流,她说:“本来湖大的羽毛球运动氛围就很好,这个工作坊让羽毛球氛围更好了!我们学校很多羽毛球高手呢,我们后续也准备请他们来当工作坊的‘主持人’。”

  在南校区的游泳馆,游泳公益工作坊的沙玮老师、郑华章老师正在指导游泳爱好者,一个示范动作,他们像“飞鱼”一样窜入蔚蓝的水池,“收腹、稳定核心,游得更快,你再试一试。”他们会对每一个来工作坊的爱好者进行针对性讲解。

  跆拳道国家一级运动员范小君不仅自己多次获得国内跆拳道冠军,还带领我校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在国家级、省级比赛中取得奖牌30余枚。他希望通过工作坊扩大跆拳道的感召力,让更多人发现运动“新世界”。

  不仅如此,很多体育专业研究生也在工作坊中有了实践机会。比如曾在省级跆拳道比赛中获得一等奖的王玉倩,就承担了每周的有氧搏击课。在游泳、羽毛球、啦啦操、篮球等课程中,也有多个省级以上一等奖的研究生参与课程。

  “一流的高校需要一流的体育,一流的体育需要一流的教师,综合素质高、专业水平高的老师能更好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体育学院田祖国教授谈到,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优秀的老师,他们愿意牺牲一点休息时间,换取“以体育人”目标的一点进步,工作坊的开展才更有底气。

  跆拳道、游泳、网球、乒乓球等工作坊正在逐渐开展,体育健康讲座也会纳入工作坊体系,预计全年开课不低于500场次。

  工作坊的安排极大程度上方便了师生。时间上,不与上班、上学时间冲突,一般设置在晚间6点之后,或是周末的时间。场地上,每个项目都有固定的运动场地,确保了物理空间充足,以及场地设施安全。群体上,鼓励教职工、家属一同参加,让家长孩子同时“打卡”运动。

  “大家一起运动很开心,还免费,我肯定要多来。”“这么多高水平的老师指点,又不收费,实在对湖大人太友好了。”“还能带家属来,全家人的运动节奏都一致了,家庭氛围也更和谐了。”在采访中,记者多次从师生们口中听到“免费”字眼。

  这一点,记者几乎从体育学院领导班子、专业教师、研究生们口中听到了一致的答案,“公益”的目的,就是希望通过师生们多参与、多运动、多交流,形成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从体育人的角度看,体育人的价值追求和责任担当应体现在引领人们以运动健身为健康生活方式、促进民族强盛。“大家都越来越重视体育运动,但是习惯的养成、技能的提升都需要外部力量,这时候体育人就应该站出来了。”王祚亮说,体育人应当负起“公益”的责任。

  体育学院还有一个设想,让运动成为一种习惯。并且为这个设想提出了三个具体的小目标,“让想锻炼的人,有场地锻炼;让不会技能的人,慢慢学会技能;让需要提升技能的人,有老师指导。”让每一位参与的师生有现实的获得感,让师生的体质得到有效的改善。体育公益工作坊的逐步开展,正是实现目标的一小步。

  如今,校园里运动场、体育馆、山下湖畔,随处可见打球、瑜伽、慢跑的师生,这些跃动的身影,正展现着学校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也是体育文化氛围建设最生动的写照。

搜索